close

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是目前金石堂書店非文學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,書裡面提到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,為了考驗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(delayed gratification),把一個四歲大的孩子帶到一間房間,在他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,告訴他十五分鐘內如果棉花糖沒有吃掉,就再給另一塊作為獎賞,如果吃了,就沒有了。




十五分鐘換一塊棉花糖似乎很划算,但對一個四歲小孩而言,這十五分鐘真是最嚴厲的天人交戰。




而這個實驗在十年之後,再對同樣的實驗者進行調查,結果發現當初能夠選擇堅定地等待,咬著牙熬過十五分鐘嚴格考驗的小孩,十年之後,在學校和人際相處上,都表現比較好,也有比較好的抗壓力。




事實上,棉花糖可以換做其他任何欲望,孩子成長過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驗,放學了,同學吆喝一起去看電影,可是有補習課要去上;股票成功掛牌的一○四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很喜歡跟孩子講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,五年前,曾有跨國性公司想要購併一○四,當時只要他點頭,就能和許多電子新貴一樣,一夕致富,擁有許多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金錢,但當時他考量到一○四還有未竟的社會責任,咬著牙拒絕了,五年之後,一○四在資本市場掛牌,換算市值,遠遠超過當時那家公司開出的報酬。




楊基寬說「選擇」很簡單,就是「為了大理想,放棄眼前的小利。」講來容易,但往往選擇大理想,眼前面對的都是嚴格的訓練,所以為了學業上有令人滿意的表現,得咬牙拒絕電影的誘惑,人坐在補習班裡還會時時想起現在電影的情景、同學的笑聲,想想這是多麼嚴厲的考驗。




「選擇」定義很廣,未必件件都是嚴厲的人性考驗,也可以只是單純配置的問題。聯邦銀行信託部經理蔡漢朝有一兒一女,兒子今年讀建中一年級,他給孩子一個禮拜三百元的「可運用資金」,這筆兒子口中「為數不多,必須算計著過日子」的零用錢,到了夏天,飲料需求量大增,他正在考慮要不要「酌量加碼」,也隨口提醒兒子,「要算著點花」,結果,平常看似神經大條的兒子冷不防回他一句,「我知道怎麼用啦!」蔡漢朝拍一下自己腦袋說,「唉!高中了,我都忘了原來他會算!」




兒子女兒花錢的方式也大不相同。蔡漢朝觀察到,兒子喜歡把有限的零用錢存很久,然後集資買一個大東西犒賞自己,例如遊戲機;只差一歲的妹妹,則是每天十元、二十元的零食不離口,「這也是選擇。」蔡漢朝說,基本上只要沒有不良嗜好,無論吃零食還是打電動,他都尊重孩子的選擇。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敏老師 的頭像
    小敏老師

    小敏老師的部落格

    小敏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