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電腦常識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部落格具有無比之影響力,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原初創生時的真實與即時性」以及「容易簡單上手」的特性,使用者可以不需會html的網頁撰寫能力,也不需會php、asp等資料庫程式之撰寫能力,即可輕鬆上手。


一個Blog,無論其主人是寫自己還是寫別人,時間久了,都會在互聯網上塑造一個近似真實的自己來。說了什麼話,證明你是什麼樣的人;而什麼樣的人,自然也會說什麼樣的話……資訊的作用是雙向的,Blogger們每天的辛勤勞作,能夠讓他們在網上塑造一個虛擬的自我。


在Web 1.0時代,對於網站服務,大致有幾種分類:以匯集各類資訊為主的入口網站、提供訊息的新聞媒體類別,另一個大宗就是所謂的電子商務類型網站。進入到Web2.0時代,主導權交回到使用者手中,網站的模式也由經營者的獲利角度,轉變為使用者需求的應用類別,除了寫電子郵件,找資料、傳照片外,許多開發者已經將原本必須下載至電腦中安裝的軟體,變成網路的版本,不需要灌軟體一樣能享受便利。



「Web 2.0」這個名詞,最先是由 O'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(Tim O'Reilly)提出,標幟著自二○○一年網路泡沫化後,產業版
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。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統網站:首先,他們朝思暮想的再也不是如何賣「軟體」,而是「服務」,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(The web as a platform),「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『空間』,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『大門』,」以開發企業用Wiki軟體而聞名的Socialtext執行長梅菲德(Ross Mayfield)做了很貼切的說明;其次,「使用者」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,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「信任」,將生產、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,「由底層發聲」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。



網路維基百科(Wikipedia)創辦人威爾斯(JimmyWales)。他表示,維基百科的成長,大大地衝擊過去詮釋資訊的主導權,在這個平台上,人人都可「發表、註解、分享、檢驗」資訊。
維基百科(網址為
www.wikipedia.org


以「集體創造」為特色的網站,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當然非維基百科(wikipedia)莫屬。運用了Wiki這套協同式寫作技術,維基百科上的知識開放給所有網友撰寫,並且隨時針對別人提供的資訊進行修改,自二○○一年開放寫作以來,目前英文版已累積近九十萬篇文章,計有八十一種語言版本。同樣是借用集體力量,Digg不生產內容,但是將議題設定權交至所有網友手上,網友可以任意張貼網路新聞與文章,但是唯有經過一定數量以上的網友勾選認同,才會成為網站首頁具有可見度的重要新聞。



就技術層面來看,開放原始碼運動在多年的推行下,已廣泛被軟體產業接受,軟體及應用的開發流程變得更簡單,而寬頻及上網人口的普及性
,又將這些新應用快速地傳遞分享,漸漸就形成這股Web2.0的新浪潮。


Web 2.0 的擁護者相信 web 的使用正朝向互動及社會網路的方向發展。
從另一角度來看,Web 2.0 網站比起傳統網站扮演了更多的角色。





無名小站 http://www.wretch.cc
也算是早期就成功有名的web 2.0網站

小敏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電腦病毒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程式,一種會對電腦造成破壞的程式。
依據病毒的破壞行為我們可以分成幾種:


1.檔案型病毒:

主要是對File做感染跟破壞,對資料造成流失跟損壞。




2.開機型病毒:


破壞的目標是Boot開機區,會對一些系統檔造成破壞,並在開機的時Load入開機區,造成無法開機,或者是磁碟無法使用。



3.巨集型病毒:


顧名思義就是對巨集程式感染的病毒像 Word,Excel等就有用到巨集程式,所以大部份的巨集程式都是以Word跟Excel來傳染,它都是以一個範例檔來感染,所以當各位在使用Word或者是Execl時,發現一些怪怪的巨集就有可能是病毒。
 
4.洛特伊病毒:


其實它不算是病毒的種類,它應該算是一種後門程式,是駭客(Hacker)用來入侵電腦或者是破壞的程式。
 
5.其他:    



由於Internet的發達,使著病毒有新的傳播方式,現在大部份的病毒都是藉著E-mail來感染。



 

小敏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