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訓練」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,


 


「教育」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未來的問題


 


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,常常沒有把「教育」和「訓練」這兩件事分開 ,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、學待人處事,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。若是要訓練一個技術工人,則要重覆訓練。比如說做腳踏車,相同的時間內,熟練的人可以做六部腳踏車,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,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。訓練是已知要如何做的,做的更快,但在求學的過程中,有很多時 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。比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、角動量、散射角度,我可以講的很清楚,你們也會瞭解。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,有些乖巧的人,可能很快會把習題做出,有些人可能要很久,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。但較快懂的人,也許成績、分數較 高,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。


 


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,光是懂沒用,不能快則考不好。我們不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,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。若是做過、有印象的題目,則會考的很好,否則考不好。


從國小起,學生都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,不是受教育。學校在訓練學生以 最快的速度解答,而這些問題都是 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,要學做的快,實 在沒什麼了不起。


 


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,他的小孩很聰明,所有的問題都會解,但在台灣的國民中學,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,因為考試時,解題太慢。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,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,老師每天稱讚他。這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。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,若到了研究生 還不改過來的話,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,前途會很暗淡。


「教育」和「訓練」的差別,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。


 


我到埔里,碰到雕塑家朱銘。我問他「朱老啊!你這麼有名,是 怎麼學來的?」他很不高興的說「我跟楊英風學雕塑,楊英風說我可以跟他學,但不要學太多,要完全學他的話,頂多最後和他一樣。」這時朱老反問我說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學來的嗎?」我說:「當然不是,他是摸索出來的。」朱老說:「就是這樣,我不是學來的,我是修練出來的。」 我們科學家每天都走在未知的世界?,每天只是拼命做,是走不到那?去的。要像朱銘一樣,每天要不斷的探求,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。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努力學習而不努力思索,永遠是在人家後面一步。


要在未知世界,走出自己的一片天,則不但要學,還要不斷修練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敏老師 的頭像
    小敏老師

    小敏老師的部落格

    小敏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